核心提示
在1月初集中开竣工39个项目的基础上,漳州高新区延续大项目滚动接续良好态势,2月3日,14个优质项目以“屏对屏”和“面对面”的方式签约落地,总投资达53.17亿元;3月2日,总投资5亿元的紫山产业园和总投资4.5亿元的联东U谷·漳州光电产业园开工。
月月有喜讯,在漳州高新区这座充满活力的工业新城,已经是一种新常态。
自市委“大抓工业、抓大工业”的号角吹响以来,漳州高新区先后签约引进漳州世博城、新松机器人、中信重工、京东(漳州)花卉数字经济总部、岁金智能装备产业园、中科龙腾、泓光光刻胶等近百个好项目,涵盖会展、智能制造、大健康、总部经济等新兴产业,计划总投资超千亿元。
靓丽“成绩单”的取得,离不开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,更离不开体制机制改革所带来的红利。2019年8月“区地合一”以来,漳州高新区深入贯彻市委、市政府“大抓工业、抓大工业”工作部署,聚焦市委、市政府对高新区提出的“高”“新”“区”新发展定位要求,积极融入大漳州建设,持续深化“五个一批”项目推进机制,积极开展重点项目攻坚竞赛和下基层“解难题、帮企业、促项目、保发展”活动,不断招引一批“三智”(智能电子、智能装备、智慧医工)高新产业、“三绿”(绿色食品、绿色材料、绿色生态)特色产业、“三服”(科技服务、信息服务、商务服务)新兴产业项目,着力加快产业集聚,增强发展动力支撑,推动以产带城、以产兴城,加快“产、城、人”融合发展,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跨江南扩“第一站”。
1 优化营商环境 服务效能不断提速
“在高新区办企业,就一个字,顺!”许文利一见到记者,就忍不住对高新区的营商环境点赞。
许文利是福建莎米特智能箱包项目业主,他介绍,正是由于靖圆镇村办工作人员的24小时“保姆式”的服务及高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,项目才克服了疫情所带来的种种困难按照序时稳步推进,目前项目一期的各项建设工作已经进入扫尾阶段,预计6月可以竣工。
“高新区的良好环境给了我们发展的信心和底气,目前,项目二期设计已经介入,还将再建5栋厂房。”许文利笑着说。
跟许文利有一样体验的企业家,在高新区还有非常多。两年来,特别是“区地合一”以来,该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服务效能不断提速,这给了在区里投资兴业的企业家满满的获得感。
截至目前,高新区顺利承接1123项市级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,基本实现“区内事区内办”。“放管服”改革走深走实,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列入全省试点,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走在全市前列,工业项目全流程审批提速至28个工作日;在全省率先建成县(区)级中介服务网上超市,选取中介服务时间平均缩短4个工作日,政务服务评价满意率达99.99%;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,首推方案要素审查和立面图集引导,开展“实质化”审批,实现“模拟审批”和“正式审批”无缝衔接,全区营商环境持续改善。“比营商环境”工作在全市综合考核中连续三年位居开发区序列第一。
2 坚定招大引强 高新产业加快集聚
招商引资是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,事关高新区的未来。
两年来,漳州高新区围绕“集聚新产业、发展新技术、展现新面貌”“三新”发展定位,聚焦产业、科技、城市等三大板块,坚定不移招大引强,高新产业加快集聚。
突出新发展理念。瞄准品牌影响力大、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商、好商,优先道路与绿化设计,腾出2600亩工业用地,满足新引进的总投资超千亿元近百个项目的用地需求。同时,加快建成3个产业园区,满足一批中小科技企业落地需要,实现集约节约用地;落实环境准入负面清单,提高绿色准入门槛,累计否决“负面清单”项目8个;因地制宜提出“高位嫁接”“腾笼换鸟”等思路,累计清理回收320亩闲置土地。
加快新产业集聚。着力建设以新兴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工业新城,紧盯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智能制造、大健康等新兴产业,以新松机器人、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制造等项目为龙头,加快打造漳州智能制造产业新高地;积极培育会展业、现代物流等新兴业态,加快推进漳州世博城项目前期工作和总投资10亿元的传化物流、中央厨房冷链物流等现代物流项目建设。目前,传化物流一期项目基本完成建设,已招商进驻货运企业20余家。
加强新技术发展。围绕打造现代创新型城区目标,持续提升众创园、甲骨文、物联网等3个众创平台运营成效。截至目前,全区已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,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,省科技小巨人企业11家;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,探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科技园共建科技孵化器和产业园;引进省菌类活性物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引导辖区企业与省农林大学、省热带作物研究所、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展成果研究及项目产业化,促进高新技术加快落地发展。
3 抓牢项目建设 发展质效稳步提升
从片仔癀科技大楼、岁金智能装备产业园开工,到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投用、大健康产业园投用;
从圆山大道九湖段竣工通车到“安得广”、九湖消防站、林前污水处理厂、传化物流等一批基础性项目建成投用;
……
两年来,漳州高新区紧紧围绕市委、市政府提出的“高”“新”“区”三字发展定位要求,坚决贯彻市委、市政府“大抓工业、抓大工业,建设工业新城”决策部署,深入开展重点项目攻坚竞赛和区领导下基层“解难题、帮企业、促项目、保发展”活动,建立“每日一汇总、每周一协调、每月一会商”攻坚机制,大力推动“五个一批”项目落地见效,营造创业创新发展浓厚氛围,发展质效稳步提升,2020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已从2019年度的104名上升到99名(共169个)。
仅2020年一年,高新区就组织集中开竣工活动4场,推动开工竣工项目176个;审计办结征迁结算项目141个。完成17个项目林地报批、面积102公顷,完成征地6021亩、拆迁46万平方米,获批项目用地14宗、面积1239亩,办理项目供地42宗;申报专项债券资金7.45亿元,国企融资39.8亿元,保障项目资金需求。盘活存量资源,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7宗、面积789亩,闲置土地4宗、面积197亩,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今年1月4日,高新区又组织了一季度集中开竣工,39个项目参与、总投资约58亿元。其中,全线通车的南江滨路东起规划东环城路,西至靖城新大桥,连接厦漳同城大道,途经九龙江大桥、漳州大桥、战备大桥、水仙花大桥,通车后成为该区城市主干道和中心城区出城交通大动脉,对促进漳州高新区发展、纾解中心城区过境交通压力、构建更加快速的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交通路网格局具有重要意义。
4 开启新的征程 六抓六促统筹兼顾
站在新起点,踏上新征程。在“大抓工业、抓大工业,建设工业新城”的道路上,漳州高新区步履坚实、行稳致远。
当前,全区上下正按照省委统一部署,市委工作要求,扎实开展“再学习、再调研、再落实”活动,做好“六稳”工作,落实“六保”任务,以“六抓六促,统筹兼顾”为抓手,奋力冲刺完成好全年各项目标任务,为全市加快打造工业新城、建设富美新漳州作出高新区新贡献。
抓产业建设,促创新发展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,关键靠实体,重点看产业。将做大“三智”高新产业,推动智能电子规模发展、智能装备跨越发展、智慧医工融合发展;做强“三绿”特色产业,推动绿色食品高值发展、绿色材料高端发展、绿色生态高质发展;做优“三服”新兴产业,推动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、信息服务业融合发展、商业服务业优质发展。
抓城乡建设,促协调发展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,迫切抓城建,重点抓配套。高新区东部会展商贸中心,将持续完善核心区骨干路网衔接工程、合理谋划布局配套工程项目,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;中部创新发展中心,将提升创新平台建设、提高科创企业孵化成效,通过加大校地合作力度及招商引资等措施,吸引更多企业、更优人才入驻高新区;南湖城市服务中心,将加快推进沿滨江发展轴的开发建设、加快盘活冷静资源,结合区综合发展规划分段分区打造文体景观带,进一步实现“生态+”效应;西部工业邻里中心,将加快产业集聚发展、持续优化路网布局、完善配套设施建设,打造“产、城、人”深度融合的工业新城区。
抓项目建设,促绿色发展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,主体是企业,重点抓项目。高新区将持续深化“五个一批”,强化项目推进、节点把控、项目谋划;要扩大基础设施投入,推进城市交通加快升级、城市功能加快完善、城市形象加快提升;要保障攻坚项目要素,有力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征迁、土地报批、用资融资等工作;要提高招商精度准度,强化“大招商、招大商”,创新招商服务方式,持续推进飞地招商。
抓营商建设,促开放发展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,务必营造好环境,用好环境营商。高新区将深化“放管服”,加强制度创新、服务创新、平台创新;坚持“解难题”,要巩固好机制、落实好政策、解决好问题;融入“双循环”,要激发投资活力、培育消费增长、畅通出口通道;加快“大开放”,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平台、更深层次的闽台交流平台、更广领域的人才供给平台。
抓民生建设,促共享发展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,一切为了人民,一切依靠人民。高新区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,促进农业高质高效、乡村宜居宜业、农民富裕富足;加快发展民生事业,提升教育水平、完善医疗配套、强化社会保障;持续改善环境质量,强化污染溯源管理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、加快补齐设施短板;大力维护社会安定,常态化推进疫情防控、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工作、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。
抓党的建设,促安全发展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,必须加强党的领导,强化党的建设。扛起主体责任,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作用,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;强化党建引领,提高基层党建质量、提升机关党建水平、提速近邻党建建设、促非公党建提质增效;打造一流队伍,统筹抓好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、扎实做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、深入实施优秀年轻干部全链条梯次培养工程,为全区高质量发展和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。
本版文图由 洪乐敏 陈 群 曾晓婕 陈晓雯 提供